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运输载体,也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及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实现上述目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首先提速。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和景观绿化设计的综合,而不是简单的道路几何设计,我国以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在理清功能、分期实施、机非分流及保护城市特色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很难保障城市交通与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新时期下城市道路设计的若干重要因素进行简单的探讨。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包括规划、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城市道路项目的前期从规划到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规划、业主、设计部门的共同参与;后期从设计招标到竣工验收,需要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质检等部门的共同参与,确保项目实施顺利。。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专业多,各专业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隧、测量钻探、排水、管线、照明信号、绿化等,各专业分工不同,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侧重点有区别,如道路专业表达的是路线走向、平纵横路基处理等内容,而交通专业重在表达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内容。
城市道路项目从方案到实施阶段的过程中,设计工作总是最前面的一个环节,其它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着设计方案进行,各个部门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最终的方案由设计人员确定,设计人员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图纸,主观性体现了设计人员在项目中的作用与职责,成功的设计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可以高效有序地进行,使工程顺利展开。
为保证高效能的组织社会生产、搞活流通、方便生活的交通需要,首先要求城镇各主要用地分区之间有关各类车辆安全、便捷、通畅行驶的道路网,以保证客货运输的通畅和运营经济、节省时间。
由于城市居民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在时空上的错综复杂,加上城乡联系、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往往使城市道路易于出现高峰期的拥挤现象。为了缓解这类矛盾,就要求各种道路在功能和性质上有所侧重,断面组合、红线宽度应各有区别,以适应交通规划所提出的流量、流向、性质的预测,做到人车分离、不同速度的车辆分流,以提高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例如:结合对外交通枢纽合理布局,将不为本市服务的过境交通规划至城市边缘区,或设置在外环路通过,以避免这类交通穿越市中心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在市中心地区商业文体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注意通过交通或路网规划调整为定时禁止货运车辆穿越的商业街或步行街。
城市道路人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无障碍交通设计,因为那只是为一部分人的考虑,是人性化设计的内容之一。人性化应该为多数人考虑,让无论是开车的人,还是行走的人不但感到方便和安全,更重要的是感到我们所忽略的“舒适性”。。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城市道路只是简单地实现其交通疏导的功能,并未考虑“舒适性”问题,让开车的人心情舒畅,让行人有行走的快乐。大部分时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道路上的灰尘、噪音,单调的颜色以及机械、呆板的道路景观。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理念,就是使其除了保证正常功能外,还要让我们感受视觉美感和使用快感,这就是要考虑道路美学特色设计。
在设计环形交叉口时,需要在交叉口中心设定一个中心岛,通过环道来组织渠化交通。对于驶入交叉口的车辆,必须绕岛作逆时针状的单向行驶,一直到所要去的路口才会离岛驶出。。进、出环的车辆会在环岛行驶过程中处于紊流交织的运行状态。为了避免车辆在环岛交织段出现停车或等让的现象,该中心岛的半径必须符合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因此针对交织段的科学处理,将是环形交叉口设计的关键并会直接影响到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于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缩小或拆除环岛,将原来的环岛交通组织方式转变为常规的平面交叉通组织方式。这也是当前的环形交叉口改造处理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在环岛拆除以后,能有效地增加交叉口渠化的车道数,从而将原交叉口转变为普通的由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口。
(2)保持交通组织规则不变,但在环形交叉口处增加信号灯管制。但该方法只是通过简单地增加交叉口的信号灯管制来改善行车秩序,由于机动车辆仍旧需要在环岛处做绕岛行驶,对于左转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其通行能力的提升依旧很有限。
(3)采用二次停车多相位控制策略,增加信号灯数量且调整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该方法是近年来交通工程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创新性设计理论方法。它通过对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和控制,允许进入环岛内的左转车等待二次信号通过,从而有效地避开了与直行的交织冲突,有利于实现环岛内各向车辆有序、协调的运行。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设计理念及规范已渐渐的不适应这个时代,我们的设计工作者也应有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对现有的城市道路设计的若干相关因素应该做更多的思考和研究。总之,为了满足新时期城市道路交通的要求,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道路设计才更为科学合理,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2]马青,吕正华,赵明.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设施规划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
[3]杨晓光,等.大型环交交通改善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C].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论文集,1999.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是法律的表现形式,反映的是对路权和道路安全、畅通的要求。在交通执法上.需要用交通设施来划分路权、提示信息或限制引导行为。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是法律的表现形式,反映的是对路权和道路安全、畅通的要求。在交通执法上.需要用交通设施来划分路权、提示信息或限制引导行为。因此,交通设施的应用,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必须以人为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本,适应人的出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为执法打好基础。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分为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三种,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公路经济效益、保障行驶安全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是公路现代化、智能化的标志之一。交通安全设施已经成为区域性视觉系统的一部分,有利于司乘人员预见到公路方向和路况的变化,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和事故造成的损失。实施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制度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顺利投入使用的保证,是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聘请技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根据工程特点,紧扣工程重点、难点,定人定岗定责,对监督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进度都是必不可少的。现从“ 人、机、料、法、测、环”六个方面谈谈交通安全设施的质量管理。
1 对人员的控制专业人员是运用广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加强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在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的今天,从事交通工程的专业人员十分紧张,必须认真审核进场专业人员的资质和能力,必要时可以抽调相关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2 对机械设备和仪器的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认真检查施工队的机械设备和仪器的进场情况,是否与投标承诺相吻合,能否满足施工的具体需求,这也是检查施工队施工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另外,也要加强监督施工队对仪器的标定和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3 对材料构件的控制进场材料构件的质量对交通安全设施的质量起到控制性的作用。如标志牌、波形梁护栏、隔离栅等的质量隐患往往不是出现在安装过程中,而是出现在进场构件的质量上。安装的检验比较容易控制,有缺陷也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但进场材料的质量问题,往往不易及时发现,通常在使用过程中才能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进场材料和构件的质量检验十分重要。有关人员必须到进货的生产厂家检查和确认其生产设备能力、工艺水平及其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并在供货过程中,不定期地进行巡查,以保证生产厂商提供的产品合格。产品进场后,技术人员要依据规范的规定试验和检验,确认后方可用于安装。发现疑问时,还可以增加相应的检测项目和频率。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交通系统工程》是由《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两门课整合形成的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经过整合后,本门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课的内容更加集中反映交通管理专业应具有的系统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应当总结和继承以往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新的形势,进一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学生在掌握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将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和原理应用到交通管理实践中的能力。
《交通系统工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计算机应用。《交通系统工程》的基础知识是由《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两门课整合后形成的。《交通系统工程》也是一门应用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学到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更要具备较强的面对交通问题的建模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系统工程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和方法。
在《交通系统工程》课程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交通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计算机的应用,使系统工程的理论与交通实践更直观、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编程语言编写典型算法的计算机程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二是在教学中详细介绍多种求解系统工程问题的成熟软件,使学生及时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适合的计算机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着重编写系统工程理论在交通中应用的案例,内容有利用系统工程的有关算法研究高速公路交通控制、交通分配、路径诱导、交通量预测、交通事故预测、道路交通管理评价、交通安全管理评价、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等问题,使学生掌握解决交通问题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各种简单和复杂的交通现象正确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运用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交通系统、交通管理、智能交通、交通管理规划、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交通设计等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同时,还整理完成了目前常用的、较成熟的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软件的使用方法,这些软件包括:EXCEL、MATLAB、MATHEMATICA和LINDO等。
研究成果已在本科《交通系统工程》教学中得到应用,促进了本门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不仅如次,为了更好地推广上述研究成果,我们还综合采用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结合《交通系统工程》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各章节的基础理论,讲授了一些相关的道路交通问题的实际案例,如用系统观点分析交通系统、高速公路多匝道整体定时控制的调节率计算、利用最短路算法进行交通分配、城市交通管理评价体系、城市交通安全管理评价、层次分析法应用等,通过实际案例讲解理论、计算步骤和计算过程,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清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讨论法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的方法。通过成立兴趣小组,开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有利于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并解决交通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信心、成就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系统工程有关原理讨论熟悉的交通问题,如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研究——以系统工程方法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系统、关于北京市未来汽车保有量的预测、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方法解决换乘枢纽交通问题、解析结构模型在城市交通分析中的应用等,并要求撰写论文,然后在课堂上做报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报告及讨论非常热烈,效果比较好。
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只讲授有关算法的原理、解法及应用,并不介绍相关的求解软件。目前,计算机应用已非常普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交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交通系统工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探讨之处。在这门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中,整合教学内容及其研究、整理和编写系统工程理论在道路交通中应用的案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案例分析,将系统工程理论、相关交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可以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相关的交通专业知识,并学会使用常用的数学软件。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它沟通城乡,促进城乡交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它同时又不断打破农村交通落后的局面,填补中国公路网的空白区域,推动我国交通建设新的发展。伴随着高速公路技术和建设的发展,我国农村公路不管是正经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1],理论研究方面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文献[2]规定: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并按技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具体划分标准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
文献[3]规定:县际公路一般是指连接相邻县与县之间的公路,包括经济干线、口岸公路和省际间公路。农村公路一般是指通乡(镇)、通行政村的公路。通乡(镇)公路是指县城通达乡(镇)、以及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公路。通行政村公路是指由乡(镇)通达行政村的公路。
2005年为落实《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按期完成2006年―2010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的建设任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的文献[4]规定该办法适用于通乡(镇)公路、通建制村公路。通乡(镇)公路是指县城通达乡(镇)或干线公路连接乡(镇)以及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公路。通建制村公路是指由乡(镇)通建制村或干线公路连接建制村以及由一个或经多个建制村连接国、省、县、乡公路的公路。
2006年制定的文献[5]所称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农村公路建设应当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其中,乡道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村道由村民委员会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决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建设。
我国“十五”(2001-2005)交通发展专项规划关于农村公路指出:公路是农村地区的主要交通方式,农村公路建设要坚持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与当地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及资源利用相结合。重点抓好通往经济中心、交通中心,以及连接国、省干线公路的“出口路”建设;抓好资源开发、旅游、贫困地区联片开发的“经济路”建设;抓好通往不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的“通达路”建设。到2005年,公路交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我国“十二五”(2011-2015)规划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就包括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计划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00万公里,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东中部地区行政村、西部地区80%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
2003至2005年,可以称作是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起步期,在此期间,农村公路从无到有,从有到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一五”(2006-2010)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187.12万公里,五年新增农村公路59.13万公里,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0.66万公里,是农村公路发展投入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五年。下面是农村公路网站给出的小部分统计数据:
四川省2006年全年完成59亿元,完成里程12000公里。2006年10月底,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已完成农村水泥路建设481.6公里。
2000年至2006年间,甘肃共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3242个,建设总规模达32602公里,仅国家和甘肃省补助就有52.4亿元。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0849公里,1271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其中沥青(水泥)路占66.3%,17008个建制村通了公路,占全省建制村的67%。
2004年至2006年的3年间,青海省交通厅向循化县下达村道硬化工程计划657公里,补助资金4842万元,分别占全省总计划的9.65%和10.04%,先后有118个建制村9.8万农民走上了水泥路。
总的来看,2003-2010年是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高峰时期,全国大力突进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绩,对能收集到的数据统计见表1。
年份 新建里程(万千米) 新改建总里程(万千米) 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万千米) 已完成(亿元)
注:数据内容来源于农村公路网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网站,括号内数据为度数据,没有填写部分表示没有找到相关统计值。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各式各样的机械化交通工具在农村开始普及,而交通安全设施的投入未能同步跟进,致使农村道路上交通事故频发。目前我国主要针对高速公路和等级公路做了交通安全评价分析,而此方法又不适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于是苏澎、唐伯明等人建立了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为山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的有序推进提供决策依据[6]。
在农村普遍使用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研究方面,国内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交通部专家委员会于2003年编写了《县乡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提出了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设计的方法,给出了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推荐厚度[7,8]。
浙江省在2006年制订了地方标准,使农村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工作,有了统一的厚度标准[9];
长安大学赵桂娟针对低交通量道路技术标准与路面结构,研究了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10]。
东南大学卞凤兰按照常用路面结构组合原则,进行了江苏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研究,给出了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典型厚度组合[11]。
桐乡市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杜卫卫等人结合调查研究了轻交通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合理面板厚度[12]。
广东省公路管理局董青泓与华南理工大学王瑞宜等提出了农村公路交通量分级标准,并验证了小尺寸薄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农村公路低成本路面结构的可行性、环境适应性、可操作性[13]。
海南省临高县交通运输局王能依据海南省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调查和成因分析,对水泥路面断板的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14]。
长安大学张洪亮、梁伟、申爱琴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公路排水设施建设无据可依的现状,重点调查了中国多个省的农村公路排水设施,提出了农村公路各地段的排水设施形式[15]。
东南大学徐宏、邓学钧等从力学机理角度探讨了水泥路面板在夏季高温隆起的原因及应力情况,建议在南方地区,对于4级及4级以下公路(特别是低造价的农村公路)广泛采用的素混凝土或低配筋混凝土路面胀缝按80m间距来设置[16]。
新的“十三五”(2016-2020)规划正在进行,这将是影响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的大事件。回首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的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我国农村公路设计、实施仍存在很多需要研究和完善的方面。
农村公路的设计,县道按照标准设计还是可取的,而乡道、村道则是按照标准结合农村公路建设实际情况来设计和施工的,而没有专门的确定的有理论根据的适合农村的较低等级的农路设计理论和方法以及施工技术。同时,随着沥青类路面向农村发展,问题会更多,因为这方面的理论更加缺乏,亟待解决。
当前农村公路主要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是比较成熟的。但是,也有很多地方还是土路面,结合周围环境(包括排水、地势、天然基层等)也是不错的选择。随着沥青路面的加入,如何选择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天然路面(土石等),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这务必需要设计工作者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在相当多的农村公路(主要指乡道和村道)中,采用的天然地基,直接在上边铺一定厚度的混凝土面层,压实效果不达标,致使许多路面很快就出现裂纹,甚至一边脱空。
排水则多采用在两边各掏一水沟,没有统一形式,也不能完全起到排水的目的。这些都是农村公路的先天缺陷造成的,需要时间才能慢慢转变。
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从“十五”规划开始,已经经历了十五年,这也是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飞速发展的十五年。不管是新改建里程数,还是路的质量控制,无疑都是空前的。为了实现更加美好的全民的小康社会,农村公路的建设还在继续,“十三五”将是农村公路发展的新时期。
[1]宋学文,张红艳,冯晓.农村公路研究现状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5,24(3):77-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县际及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S].2003
[6]苏澎,唐伯明,刘唐志.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研究[J].中外公路,2010,30(5):320-324
[7]交通部专家委员会编.县乡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Z].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8]文静.轻交通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10]赵桂娟.低交通量道路技术标准与路面结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5
[11]卞凤兰.江苏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12]杜卫卫,吕竞辉.轻交通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研究_以桐乡市为例[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董青泓,王瑞宜,罗锟.农村公路小尺寸薄冰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研究[J].中外公路,2010,30(6):74-77
[14]王能.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破坏原因及防治[J].福建建材,2011,8(127):27-28,93
[15]张洪亮,梁伟,申爱琴.农村公路路基综合排水设施[J].长安大学学报,2008,28(5):35-38
随着经济和区域分工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聚集区域初步形成城市群,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群道路网络逐步形成,两者相辅相成,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道路网络的形成与完善,而城市群的道路网络又对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和结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城市群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城市群道路网络的相关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
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和成熟,城市群在国家和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首先,城市群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次,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在地区、国家中是人口、资金、技术等的聚集地。最后,国际竞争已不是园区和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因此,城市群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我国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发展阶段,是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目前公认的三大城市群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城市群,而今后将形成城市群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下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昌九工业走廊及合肥巢湖芜湖城市群等。因此,我国的城市群现象将进一步凸显。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城市群的经济、人口、能源、交通及规划等密切相关。其中道路运输系统是影响城市群形成发展和塑造城市群空问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城市群道路交通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方式决定了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深度和广度,是改变城市群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深入发展,对于大规模复杂系统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复杂网络就其中之一,由于城市群道路运输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的特性,因此应用复杂网络的分析方法为城市群道路网络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城市群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城市群的发展又依赖于道路网络的支撑,因此,城市群道路网络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与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均与城市群道路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群的形成是在城市化过程中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城市群的道路网络承担着城市群内集聚与扩散过程中的物质资料传输,是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纽带和城市群空间合理组织及有序发展的关键。因而建设体系完善、性能优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道路交通网络是实现城市群优质高效发展的必要保证。
城市群道路网络本身就具有复杂的结构,对城市群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道路网络可以促进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起基础性支撑作用,构建区域通可以促进城市群和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1, 2]。第二,道路交通网能够引导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改变。城市群内空间引力的改变与高速公路网的密度密切相关,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对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空间争夺有重要影响,产生不同的袭夺效应,提高城市群空间的紧凑度[3]。第三,道路网络可以促进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和功能分工,城市群的作用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内部各城市间经济的紧密联系、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互作用[4]。
城市群关系网络及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络与城市通运输网络密切相关,城市通运输网络是城市群关系网络和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络的实现载体。经济全球化促使城市群结构形成一种新的多中心格局,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本独立的城市在城市功能方面具有互补的潜力,则快捷可靠的交通网络和通讯基础设施可以促进相互间的合作和网状城市群的形成[5]。
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复杂网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丰富了复杂网络理论的内容,文献[6]航空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献[7, 8]则在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全局有效性和局部有效性等统计参数,并将其应用于城市交通网络的有效性研究中。
城市体系的演化和交通网络的发展是一种空间互动过程,城市体系的分形几何特性表明了城市交通网络的存在着自相似。文献[9]提出了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形态一致性量化研究方法。认为和代表轨道交通网络形态的站点,通过城市形态的人口分形维数和代表轨道交通网络形态的站点的半径维数之间的比较建立了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形态的一致性指数,并根据该指数判断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形态的吻合程度。文献[10]探讨了以分形几何理论为基础的表达空间网络分布特征的几种分为数,重点描述了相似分维数的定义及地理意义。文献[11]则认为城市交通网络是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基础骨架,而城市外部形态是城市自组织演变的结果。
现阶段关于区域(城市群)交通运输网络的时空演化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主要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分形、耗散结构、博弈、元胞自动机及自组织等理论和方法对城市通运输网络进行建模分析研究,大量案例分析表明,分形分维是表征城市交通网络特征,解释城市交通网络发展演化的一个理想的测度指标[12, 13]。
由于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交通运输网络的基础,了解城市空间的演化对研究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具有一定意义。由于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定性研究[14]。在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及空间演化间关系的定量研究方面,建立土地利用模型、交通与土地使用关系模型等对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15]。
在交通运输网络演化过程中,交通流作为系统重要的内部因素,对交通运输网络的演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文献[16]提出了一般化的流量加权复杂网络模型,研究交通流与网络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强度与连通度之间具有标度律行为,且用同一模型进行的子网络研究得到相似的结论。
国内外学者在进行交通运输网络演化的研究中,经常应用加边、加点、去边、去点的方式来构造模型。文献[17]分析了公交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并揭示了公交网络的复杂性。文献[18]则更具公交网络的演化机制,依据混合择优模型提出了一个考虑节点连接成本和节点度有限的公交网络演化模型。
城市群道路网络研究是城市群研究课题中的基础,近年来越拉越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对城市群道路网络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今后的研究应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群道路网络与城市群运输网络之间既存在联系,也存在着区别,需要对城市群道路网络与城市群运输网络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2) 建立基于复杂网络的城市群道路网络层次规划方法,根据城市群道路网络的特性和发展方式,利用复杂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城市群道路网络规划方法,解决实际的规划问题。
(3) 城市群道路网络演化的参数变化与城市群道路网络流动力学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由于城市群道路网络的演化而带来的城市群道路网络的动力学变化及两者间的变化关系。
[1] 鞠忠龙,霍娅敏,交通运输系统对城市群发展支撑作用的探讨,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31(3):39~42.
[2] 姚影,欧国立,基于交通改善的城市经济联系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9(1): 156~160.
[3] 王明苹,杨仕勇,王成新等,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17~121.
[4] 周军,施勇峰,杭州部市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研究,杭州科技,2008,(6):31~34.
[5] 戴维·F·巴滕,网状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创新模式,城市观察,2009,1(1):41~50.
[9] 冯永耿,刘妙龙,童小华,广东省公路交通网络分形空间特征研究,地球信息科学,2008,10(1):26~33.
[10] 许志海,张绍云,分形理论在交通网络分布形态研究中的应用,测绘工程,2006,15(1):11~18.
[11] 李江,城市空间形态的分形维数及应用,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38(3):99~103.
[12] 刘妙龙,黄蓓佩,上海大都市交通网络分形的时空特征演变研究,地理科学,2004,24(2):144~149.
[14] 王春才,赵坚,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城市问题,2007,6:15~19.
[15] 曹小曙,杨帆,阎小培,广州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经济地理,2000,20(3):74~77.